舒叔说民俗之立春

舒叔说民俗之立春

立春,舒叔说民俗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一节。立春冬去春来,舒叔说民俗标明又一个春夏秋冬的立春“岁月”就此循环往复开始。“一元复始春为首,舒叔说民俗万象更新岁从头”!立春

2020年2月4日,舒叔说民俗庚子鼠年立春岁首——摄于南京总统府院墙外

在上古时代,立春我们的舒叔说民俗祖先发现了天上北斗星的“斗柄”所指方位,能够体现“岁时”与“季节”,由此“观象授时”,最终发明并确定了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。由此,“二十四节气”又称“干支历法”,而且属于真正的太阳历。尽管我们的祖先那时并不懂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科学道理,但能够观察到北斗星运行的规律,自然是与其科学完全吻合的!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基本上都与现行使用的西洋历法(现称“公历”)日期相对一致的原因。

一般情况下,每年的立春,都固定在西洋历法的2月4日,但却与我们“过年”所使用的中国古历(现称“农历”)不在一个固定日期,年年都不同。从而导致有的年份“双立春”,有的年份又“无立春”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立春,为“干支历法”二十四节气之首,春夏秋冬四季为“岁”,立春便是“岁首”。其实,今天我们所熟知的“年”,与祖先所称的“岁”,并非一回事!如果说“岁”是古人观察天象所形成的时间分隔法的话,那么,“年”则是与先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事分隔法;如果说“岁”的形成,是与太阳有关的话,那么,“年”的规律,则与月亮相关。“岁”的典型代表,是二十四节气,每节气还细分“三候”,全岁共有七十二“候”,循环往复,岁岁如此;而“年”的基本标志,则是全社会家家户户的团聚与欢庆,全年“月份”不尽相同,有十二个月为一年的,还有十三个月为一年的。多一个月的这个年份,称之为“闰年”。这是因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所形成的“年份”,与根据太阳的远近回归所形成的“岁时”,有着较大的差距。在“年份”中的每个月中十五十六日,都可以看到月亮的圆,从而形成元月十五元宵节,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盛大节日与民族文化。但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,却是没有“月”的概念的,只有每五日为一“候”,三“候”十五日为一个节气,每个节气的首日,便是重大的节日,同样也形成不同民俗的传统文化,还有独特的“花信风”、“数九天”等等。

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古老历法。包含二十四节气在内,我们祖先的历法,有文字记载的,有“六历”之说。包括:《黄帝历》、《夏历》、《殷历》、《周历》、《鲁历》、《颛顼历》,当然,此“六历”的具体推行与使用情况,除了最后一个《颛顼历》,前五个如今大多已难以考证。反正历经殷商周、春秋战国直至秦朝统一中国,历法都是比较混乱的,秦始皇统一了天下,自然要统一历法,他颁布了“颛顼历”(颛zhuān顼xū,读音“专需”)。颛顼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,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,“五帝”之一,秦始皇借“颛顼”之名,颁布此历法,规定以冬至之月为岁首,那时一年四季的顺序为“冬春夏秋”,这个标准,已经包含了“干支历”太阳与季节的内涵;而到了汉朝,西汉时期,汉武帝下令重修历法,确立“太初历”。此历法总结修正了之前的各种历法,汇合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,集阴阳双历于一体,所以又叫“阴阳历”。“太初历”重新以春为首,在正式颁布“太初历”的同时,也正式设置了二十四节气,以细化四季的各自特征。从此,二十四节气与朝廷设定的正式历法同存并举,形成事实上的双重历法同在的格局,一直沿用至今。

“太初历”始于汉朝,自然又叫“汉历”,与“汉族”、“汉字”等等说法一样,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。之后各朝各代,虽然也在不断修正历法,但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。明朝大臣徐光启在崇祯年间主修的《崇祯历法》开始吸收西洋历法中的相关知识,清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《崇祯历法》基础上简单修订删节而成《时宪历》,几经周折最终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,这个《时宪历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“农历”……

所以,“岁时”立春为首,“过年”初一是头!“岁”与“年”,原本不是一个概念,它们相互关联,却又循蹈着各自的规矩。

事实上,“春节”本来是属于岁首立春的。而“过年”的“年头”第一天,“大年初一”本来叫“元旦”。这是因为,辛亥革命之后,民国建立之初,使用西洋历法,将此名称转给了新历法的第一天。但民间一直还是要过中国人自己的“年”,怎么办呢?后来又把立春之“春节”转给了中国之“年”,过年改叫“春节”而真正的春节——立春,渐渐被淡忘了!

2016年11月,中国人发明了四千多年的二十四节气,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入选“非遗”的成功,有利于我们的民族自信,有利于节气文化和中国传统历法的传承。

立春时节,很多植物还保留着冬的痕迹

1、东风解冻:立春之日到来后,气温走向会逐渐变暖,这主要因为气候风向有变了,“北风吹”逐渐变成“东风进”,所以,大河水塘都开始解冻。其实,南京这些年的冬天,几乎就没有冻过!也谈不上“解冻”了!

2、蛰虫始振:立春后东风吹暖,各种躲藏在深洞内过冬的虫子苏醒了,它们开始“振臂舒筋”做好出洞的准备。

3、鱼陟负冰:陟(读音zhì)原义为登山往上行,寓意上升,“鱼陟”就是深水中的鱼,开始浮上水面,把玩着尚未完全解冻消融的浮冰,亟不可待地感受春暖之气了……

立春的民俗,全国各地大同小异。南京乃是汇东西南北兼容并蓄之城,所以各地民俗在南京几乎都有留存。这就大致形成了南京立春时节的“十大春”。为方便记忆,可这样念:迎探拜进戴,唱打喊燎咬

一:迎春:从天子到庶民都必须到东郊之外田野中举行迎春仪式,从周朝开始即已形成;

二:探春:无论官宦贵族还是百姓人家,立春之日都出门踏青“探”路,以求新年新气象;

三:拜春:皇家在迎春仪式中拜祭的天神为句芒, 句(gōu)芒为春神,为草木神和生命神。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,执规矩,主春事。民间除了同样祭拜之外, 还要礼拜先辈长者;

春神句芒网络图

四:进春:也叫“送春”,一般村社都会拥有自己的知名艺人或者德高望重者,由他们组成小分队,挨家挨户送上泥制的春牛或者绘制的《春牛图》,意思是“春牛进家”、“进入春天”了。

五:戴春:妇女儿童在田边河畔采摘花朵绿枝等,或单花双花,或编织成环戴在头上,显示春之美;

六:唱春:面对冬去春来,人们心舒怀开,自然想要歌唱,从单个唱到组织队伍赛唱,各种形式不等,此民俗在明朝初期“村田乐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,并得到皇帝朱元璋的赞赏支持,因而在南京盛极一时;

七:打春:又称“鞭春”,就是鞭打春牛的形式,春天到了,开始春耕了,鞭打春牛为的是表达勤劳奋发的情怀;在农村可以真的鞭打春牛,都市里找不到真牛,可以做假的模型表示一下即可;

八:喊春:民间艺人顶冠饰带妆扮成“春神”模样,(有的地方称其为“春吏”、“春官”),沿街高喊“春来啦”,走到人家门口就唱赞颂词说吉利话,为立春之日助兴的同时,还能得到一些“赏钱”。无数的孩童们会跟随着一起高喊,好不热闹;

九:燎春:在立春之日的正午时间,家家户户需要燃柴火,这样的春天才能真正暖和起来;

十:咬春:这就是吃了。各种各样的春饼、春卷、春盘、春菜,各显神通吧。南京人还有“咬萝卜”一说,更显得南京大萝卜的特色。

舒叔制作的春饼